【产品研究】从《李翔商业内参》看内容创业项目的价值判断维度是什么?

文娱

biangejialixiang5

变革家,专注创业项目分析,帮股权投资者把好第一关!创业后第一款付费阅读产品,选择在罗辑思维旗下的得到平台售卖:上线8个小时,订阅量破万;截止目前,已经订阅5万多份,销售额超过1000万!今天我们来说说,李翔是怎么把《李翔商业内参》做到的,研究李翔,看看什么样的内容产品是具有市场价值的?

一、形态对了

李翔一直都在纸媒供职,没有经历过网络媒体的过渡,在博客、微博、公众号上面也不活跃。

而如今竟然直接开始就做付费产品,对短平快的碎片化资讯进行解读。这里面必定少不了“老司机”的引导,而这个人物就是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

罗胖和李翔很早就是朋友,在准备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时候,罗胖就邀请李翔操刀内容。今年2月他们商量合作付费产品,考虑着要不要试试专栏?

春节时李翔去美国呆了两个月,期间和罗胖、脱不花和罗辑思维团队不停发微信,一点点磨,最终想到了这个产品的形态:

一开始李翔想“周更”,罗胖强烈建议要“日更”,因为这个频率是目前付费产品最适宜的频率;

当产品变成商品,应用场景是关键,这是一个老写手在服务用户上的极致态度。用罗辑思维的话来说,啥叫服务意识?把自己当成一个“洗脚店小妹”,提供用户想要的。

《李翔商业内参》里面明确标注了用户应用场景:

  • 可当做谈资
  • 可开会时用
  • 可写入PPT
  • 可开脑洞

biangejialixiang1

李翔团队还贴心地为你写出信息的使用场景

所以李翔自己也悟到了,什么样的产品值得我们付费?

就是你不知道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给你的时候,你却能意识到这个东西太好了。

而且对于我们这个产品来说,本质上不是为内容付费,而是为效率和服务付费。花199元买的是李翔团队一年的时间。

二、角度赢了

罗胖说,199元的《李翔商业内参》,相当于每天5毛钱的价格雇一个高级商业秘书。

这个高级秘书不是别人,是中国最好的商业记者,阅尽无数商业事件,见过太多顶级领袖。

李翔找到了马云,马云很愿意帮他推荐,而且成为了第一个订阅者。

马云说:我很喜欢和李翔聊天,因为他愿意去真正去了解一家公司,尊重一家公司,愿意去听别人是怎么想的,没有那么多先入为主,总是努力在做到既听前半句也听后半句,李翔也不是人云亦云的人,有自己的判断。

柳传志说:李翔是好的记录者,《李翔商业内参》能让大家以高效率关注高质量的内容,让不同领域、阶层的人了解彼此的想法,避免产生误解,也能分享自己的经验。

雷军说:李翔帮助商业人士以高效率的方式了解商业世界的变化,并且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受商业竞争中的利益影响。

陈可辛说:李翔商业内参是和电影(经典如《中国合伙人》,陈可辛还邀请李翔去看了样片)一样,都是表现这种变化的方式,帮助更多人以更高效率的方式了解正在发生的变化。

看到了吧,李翔卖的不是简单的商业资讯,而是“老司机”对资讯的解读。和很多公众号的早报、晚报不一样,因为早报、晚报很难是主编自己在在那儿选的。

李翔的团队只有3位成员,都是资深媒体人,最年轻的85年出生,每天都要见面开会磨1-2个小时,讨论对每一条资讯的筛选,每一句话怎么说更合适。李翔认为,短不意味着浅显,言简意赅有深度是他追求的效果。

三、平台选对了

李翔自己说完全没有考虑过“用户画像”这个事儿。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罗辑思维的“得到”平台上,用户确实有付费习惯。他不会去分析用户数据等各种指标,但是收费本身就建立起一个门槛,过滤了一批用户,毕竟如果有人花199元持之以恒地骂你,那也是真爱了。

而且过滤之后的用户求知欲都很高,评论的质量也很高。

比如说他有一天提到了苹果公司产品,马上就有人留言说:作为苹果公司的一员我必须得说两句,还提到ta和库克开会什么的。

biangejialixiang2

苹果一线员工谈论商业模式

涉及到迪士尼的内容,就有一个留言说他参与了迪士尼前期的工程建设,还挺神奇的。

biangejialixiang3

评论者亲自参与了迪士尼前期工程

包括李翔谈到工匠精神,评论里立马就有人反驳他的观点。

biangejialixiang4

评论者也会通过实际案例反驳李翔的观点

邦哥独家对话李翔:

邦哥:之前没人对知识这种虚拟产品定过价,为什么定价是199元?

李翔:相当于每天花5毛钱为自己雇一个商业秘书,一年就是差不多199。

我觉得大家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不一样,比如说你会认为,你可能买一本50块钱的书,但是作者可能是用了一年的时间做的,就相当于你是买了他一年的时间,把这点考虑进去那就觉得太便宜了,一年的时间这个人也是很有研究的人,他给你搞清楚这个问题,你用两个小时翻一下,你就买了他一年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考虑是非常值得的。

邦哥:最开始说要做付费阅读产品是什么感受?

李翔:本质是你对内容商业模式的思考问题。

纸媒100多年来的商业模式,走到最后大家发现它快走不下去了,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纸媒要跟那些互联网公司去比的话,首先流量比不过;其次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的话,在广告这种商业模式里,话语权是玩不过它们的。

然后我就拼命地想到底应该怎么办?作为记者个人可以转型,比如去大公司做PR,但是对于一个机构的出路是什么?在国外就有人主张说应该是基金会出钱来资助大家做内容。但是这么多年讨论过这么多,依然没有找到出口。

我觉得,如果回到媒体最初的那个模式的话,反倒可能会成功,因为媒体最初的模式就是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内容给用户,让用户来买嘛!

最开始的报纸出现,类似于航运新闻,在码头,会有哪些船来,这些信息创造了实用价值。

而且付费是能走得通的,这么多年来,电影一直就是用户付费的。

邦哥:从写深度调查、人物特稿的记者到短平快的知识服务者,有违和感吗?

李翔:刚开始会有,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种写作形式不就是人类最古老的《世说新语》吗?历史怎么写的?就是这么表达的啊,像希罗多德、还有《歌德谈话录》。我没有说这个东西它一定是好或者一定坏,但是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某一个阶段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来表达的,而且人家就是写得很好。

邦哥:有没有变成服务业从业者的心理落差?

李翔:其实不太会有,更多的是想以什么样的姿态去服务用户,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业的变革。

我觉得雷军对产品,包括传统制造业的洞察度就非常深,比如他讲传统行业的如下两点:

第一,效率太低了。互联网其实加快了这个效率,传统的报纸、杂志就和以前一样的,杂志如果你是月刊的话,可能你一星期开一次会都很疲乏了嘛。

第二,它离用户太远了。杂志可能你都不知道你的用户是谁,它(《理想商业内参》)是帮助你来拉近用户的。

邦哥:相对于目前的碎片化的东西,你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会更倾向于做体系化的内容吗?

李翔:我有时候想,但后来发现其实大家很容易混淆的一个东西,就是说所谓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我不认为一个人做内容的初心是说一定要三个月写一篇两万字的报道,采访50个人,做内容的初心一定是说我要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但是大家很容易把那个“采访50个人,三个月写一篇两万字的报道”等同于“要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这是混淆了这个东西。

就好像炒股的人一样,初心是赚钱,而不是说一定要买万科的股票赚钱,套牢在里面………

我们之前也有想过一天做一篇很长很牛逼的报道,后来发现它违背了一个内容产品的两个特征:

第一:频率要稳定。

第二:质量要稳定。

还有我也不认为短的东西就没有深度,很多东西一句话就抵达了问题的核心。比如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你能记住什么?我只记住两句话:花旗银行CEO 查尔斯·普林策将衍生品投资热潮形容成一场“抢椅子”游戏,“从流动性的角度考虑,当音乐停止时,事情可能会变得复杂。但只要音乐还未停止,你就得起身继续跳舞。现在我们大家都还在跳舞。”

另外一句话就是保尔森向国会要求更大的权力,并且保证不会轻易使用时,使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如果你手里只有支小水枪,你就不得不经常拿出来到处滋别人,但如果你手里拿的是火箭炮,就没人敢惹你,你都不会用到它。

你不觉得这个东西又让人记得住,又很有深度吗?

邦哥:你其实可以往图书作家发展的,但是现在来看,你做的事情是打点(碎片化、资讯解读)而不是立传记(体系化解读知识)?

李翔:我觉得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的:所谓的体系是作者自己的,我觉得对于一个用户而言,他接受信息的方式,比如说你看完这本书之后,一定不会按照它的原样复述下来,一定是从里面挑一些点,特别有启发的点。

如果我要给用户一个系统,我要求用户说,你们得反复阅读,但是这个不现实嘛。零碎化的知识是基础的,我们有更大的期望,但是那个更大的期望在没有能力的时候就很难,我只好提供基础产品。

讲一个蛋糕和奶油的比喻,就是做蛋糕的人认为奶油太牛B了,高精尖嘛,但是用户想要的是蛋糕,我得先有蛋糕,蛋糕上面加点儿奶油很好,但是你只卖奶油给我,我会觉得你有病啊。

邦哥:如今面对5万多的订户有哪些压力?

李翔:天天想很多问题,包括新用户的增长,然后包括用户留言里面人家也提了很多的建议,比如说要求建一个平台让用户互相交流,要求什么单条可以转发复制等。

然后也有要求说要看长文章,但是这个我也不确定是真想看还是说就想表达一下,或者说万一点击量很差怎么办?还有用户增长率、打开率,分析用户为什么看等等。

 

本文转载自创业邦。了解更多决策参考信息请添加变革家小秘书(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或直接点击会员链接:https://jinshuju.net/f/Z7rfJh;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变革家”;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变革家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biangejiaerweima

文章关键词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