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众筹决策参考】36氪众筹“脉圈”投资建议-分析师版

36氪众筹

biangejiamaiquan

@变革家(Reformer),专注创业项目拆解,帮股权投资者把好第一关!平台方、领投方、项目方各有动机,经常让股权投资者成为“接盘侠”。@变革家努力站在相对中立的角度做出独立判断,让您更全面考虑问题和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经多位@变革家会员的要求,变革家分析师对“36氪众筹”项目“脉圈”进行拆解,以便于会员们更好的进行决策。

模式概览

脉圈要颠覆传统职业社交产品以“找人、找工作”为核心的低频产品形态,以更适合中国社交土壤的“圈子文化”为核心。先交朋友,后做生意,在轻松有趣中,让用户真正实现互动、分享和交友,获取社交价值。目前脉圈正处于起步阶段,选择的第一步是从名校启动,第一站是清华校友圈子。

用户和需求

脉圈针对的人群是“半熟人”。所谓半熟人,是指有着某些共同标签、共同话题、共同朋友,甚至彼此听说过、彼此见过但交往不深的人。比如同一学校的校友、同一部队的战友、同一个村镇的老乡、同一小区的业主、同一细分行业从业者、同一疾病的病友、同一运动的爱好者。脉圈第一步切中的是同一学校的校友这个人群。

变革家分析师们从来不相信“人脉”这类虚无缥缈的“概念”。作为一个坚定的“需求派”人士,我们更愿意从一个“个例”来看看整体的用户需求。假设我是清华大学2007年航天航空学院毕业,目前任职于中航工业的一个研究导弹技术的工程师,我在脉圈的社交上有什么需求?

第一,换工作频次太低。工作够稳定,不想换工作也不太好换工作。即使换工作,有意识的社交也只是发生在换工作前后,频次少的可怜。

第二,不愿意大幅交友。即使是校友,也只是想认识志趣相投的人、找到老同学,而不是所有人。最重要的是,普通职场人士没有大规模认识其他人的诉求。除非他是销售或市场人士。

第三,没有自我包装自我营销的需求。征婚、约炮等为了达到吸引异性的目的,希望广撒网从中选优来提升筛选效率。而带有职业标签只是为了更精准的交流,而不是为了广撒网。

第四,部分专业或兴趣圈子有需求。因为通过“校友”这一“共同标签”的筛选,已经决定了用户质量,再加上“户外”或“机械自动化”的“共同标签”基本上决定了这群人的性质。基于这样的信任关系和相互吸引力,这部分圈子的线上和线下是比较刚性的。

第五,对于“紧急问题响应”有重大需求。比如工程师的“1岁小孩高烧39度”,该怎么办?这完全超乎他能力范围,这时候如果有个半熟人的“儿科医生”马上“响应”并告诉他该怎么办,那就解决了大问题了。

基于对上述这个个例需求的提取,大家可以轻易发现如果要做好这个“导弹工程师”的社交,最好的玩法就是:在“职场身份”的前提下打着“校友”等旗号,以专业或兴趣圈子为核心,让大家在圈子的线上或线下互动中,更好的实现“精准的半熟人交友”。通过这些半熟人的关系的不断加深,在有“紧急问题”需要响应时,通过这些半熟人关系实现他们之间的“专业互助”。而脉圈的盈利模式就产生在这些“互助”过程中。

产品和运营

脉圈的创始团队思维逻辑非常缜密。

第一,确定了校友圈子,而且是名校校友圈子,而且是离校校友圈。一方面,远离了在校校友圈需求单一而且人人网盘踞的状况。离校校友分散个各个行业,对于接下来的行业拓展准备了种子用户。另一方面,校友获取也相对容易,通过人拉人很容易落地。第三方面,名校的势能优势明显。向其他二线学校扩散相对容易,而且校友本身更加精英,可以带动更多的“专业人士”入驻,为后续盈利模式做伏笔。

第二,不同于其他社交产品的“搜索+推荐”的“简单粗暴”交友逻辑,脉圈极度强化了交友的“前戏”。这是脉圈对于在线社交产品在理念上的重要创新。尽管在线下,这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在线下,我们的社交逻辑有两种。(1)我想定向认识某个人,找个中间人组个“饭局”,饭局上完成“前戏”,接下来开始正式交往。(2)我想和某个团体建立联系,同样的参与这个团体的“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前戏”,接下来参与这个团体。不管是饭局和活动,这都是“前戏”。

(1)小游戏。爱玩游戏的一群人通过“小游戏”测试和一起玩耍的“前戏”找到性格相投的人。

(2)群组的“圈子”和“群聊”功能。户外运动爱好者通过“清华校友户外群”的“圈子”功能可以看到最新的活动,以及群组成员的分享,通过“群聊”功能可以实时讨论,在活动中、分享中、讨论中可以完成“前戏”,找到你觉得有意思的人加为好友。

(3)新人推荐。新人推荐主要是“公司职位匹配”和“学院匹配”。这里边前戏的氛围不多,有“推荐”的嫌疑。但对于新加入者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被尊重感。这是必要的。

(4)首页信息流。这是留给那些爱好“秀”的人勾引其他人而设计的,也是为“活动”而设计的。通过这种自我展示的“前戏”来勾引那些想认识自己的人。

(5)谁看过我。这是留给那些“心理敏感”的用户设计的。通过别人关心自己的“前戏”来加快彼此间的默契,进而成为好友。

(6)拉群群聊。拉群群聊和圈子内的群聊是两个概念。这是一个深度体验后的功能。也更接近线下的“朋友介绍”。这种“前戏”毫无疑问是效率最高,也最具信任感的方式。

第三,这个模式的关键在于“前戏”吸引力。因为脉圈的核心理念是“重前戏”。只有前戏工作做好了,后面的相对深度的交往才会发生。作为前戏的重头,群组是它的核心手段。在群组设计上,脉圈也做了巨大的创新。

(1)它在群组建群控制上有严格的审核机制。严格的行业和公司属性的大群能保证用户用户和质量,避免广告和僵尸用户造成的打扰和沉默。群组里的人都具有相对一致的知识背景,比如“证券群”、“媒体群”,或者有相对共同的兴趣,比如“户外群”、“文艺圈”、“美食圈”等。当然也有一些模棱两可的群组,比如“水木会”、“玫瑰之约”等。这些群组的运营是脉圈的核心,但群组运营本身却又是一种用户创造内容的行为,跟脉圈并没有什么关系。

(2)群组设计上也实现了重大创新。为了防止群组聊天信息过于泛滥,也为了规避个人价值在群组里无法充分体现,脉圈把群组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圈子”,采用的是Feed流模式,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动态”在圈子里,信息流适度,时效性要求并不非常高,有助于内容沉淀。这也是群组的最重要形式,这是为群组内的活跃分子,以及活动发布方准备的。这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扩展人脉。另一部分是“群聊”。群聊是为了就一个话题进行专题讨论和实时讨论,信息流更快,时效性更短,且无助于内容沉淀。同一个群组以“圈子+群聊”配合的产品形态就解决了同一群人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单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它比微信朋友圈内容更有针对性、更强调专业性、避免信息过载,同时也比微信群更加有秩序、话题更聚焦、参与方式更封闭。

第四,加为好友后还未有效设计,有点头重脚轻。目前双方加为好友后,可以出现在通讯录里。接下来可以实现一对一对话,和实现几个好友拉群“群聊”。经过前戏之后,用户之间加为好友,对于请求加好友一方是有强烈的情感因素需要释放的,其中的“环节”是可以设计的。但如果不能有效的接住这个刚加好友的环节,就很容易让好友沉淀在自己的通讯录里,再也想不起来。当然,由于脉圈成立时间过短,这方面在探索中并不奇怪。

从产品和运营上来说,脉圈团队的思路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设计上也是非常创新的。但同时,在运营上的挑战也是巨大的。特别是作为最核心的运营方式,群组是否能达到有有效的吸引效果是非常不确定的。目前的初步运营阶段,不管从“群聊”内容,还是“圈子”的Feed流来看,用户积极性和参与度都还有待大幅提高。

总结建议

本部分仅供会员和VIP会员查看。此外,本项目有分析师版、投资人版、业内版等多个版本。加入会员查看本版本投资建议,加入VIP会员查看所有版本投资建议。会员/VIP会员申请点击:https://jinshuju.net/f/SUptzA

风险提示:1.变革家平台决策参考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2.作者掌握信息可能并不全面,如果您掌握更多信息欢迎留言沟通。3.股权投资风险极高,决策请谨慎!

版权声明:本研究报告版权归“变革家”独家所有,仅供变革家会员和变革家读者交流使用。任何未经变革家“书面授权”的“全部或部分转载行为”都将侵害变革家的商业权益。商业合作请联系:guquan@biangejia.com ,微信公众号:biangejia

怎样获得变革家“让人尖叫”的项目投资建议?

(1)扫描并关注变革家公众号:biangejia

(2)通过百度搜索关键词:“项目名称(空格)变革家”。

(3)加入会员/VIP,投资额的百分之一即可包养变革家。多位专家多个角度直言不讳,让您决策“不纠结”!详情点击:https://jinshuju.net/f/SUptzA

biangejiagongzhonghao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