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线小城青年口述:我的生活里出现了哪些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
我是一名生活在中部地区三线城市的小城青年,最近我的朋友跟我说北京都在提一个词汇,叫做消费升级。

我是一名生活在中部地区三线城市的小城青年,最近我的朋友跟我说北京都在提一个词汇,叫做消费升级。

我不是特别懂,去查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消费的层次提升的意思,以我在小城生活30年经验来说,我觉得我们这个城市的消费升级也是一直在进行的,我就从我的衣食住行的消费观来说说我们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的变化吧。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城市。我们这个城市如果按照中国城市等级系统来分,大概处于三线范围。

属于我们省里面的省域副中心的地位,人口大约在60-80万左右,下面还管辖一个县城的样子,在我看来,最近10年来的整个消费的变化是最大的。 介绍完了我们的城市,我就进入到正题了。

200块钱买一身衣服

我们按照衣食住行的逻辑一个个来说。 先说衣服这个环节。我记得我在读高中的时代,那个时候(2007)我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在500块左右,大概在食堂里可以买二两米饭一个鸡腿,那个时候鸡腿卖3块一个。

我记得那个时代家里条件比较穷的同学穿的衣服基本都是没有品牌的,大部分应该都是来自于我们市有一个特别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我聊天了解到大部分衣服都是从省会的一个全国更大的衣服批发市场批发来的,基本都不是什么主流的牌子。

可能衣服的价格普遍在30元-50元/件,那个时候我们有一句话叫做200块钱买一身(包括一件裤子、外套、一件针织纱),可以说是比较便宜的消费了。 

家里条件再好一些的,能选择的品牌相对就多一点了。那个时候在我们心中能够叫做品牌的大概主流的是以纯、美特斯邦威、森马。这几家的T-shirt价格大多在49-99之间,针织衫的价格在99-199元不等。

基本属于我们青年学生时代普罗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范围,我记忆里以纯经常会卖9块9促销衣服,那个时候我们会把这几个品牌叫做有牌子的衣服。

比这几个品牌再高一个级别的大概就是李宁、安踏、特步这几个牌子的衣服和运动鞋了,我们在学校里会经常看对方穿的是什么牌子衣服,经常发现一款衣服打折的时候,会好几次撞衫,我就有好几次发现隔壁班同学跟我穿的一件衣服,因为我们都穿的是9块9的以纯。

比这个级别再高一点的那个就是耐克、阿迪达斯了。一般在我们那个时代可以穿的起这个品牌级别的衣服的人都是属于当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同学,毕竟一双800-1200的鞋子如果不打折,我们是肯定穿不起的,因为生活费一个月大家都只有500左右。

那个时候还完全没有电商这个概念,也不知道可以去网上买衣服这件事情。 后来我又在本城读了大学,那个时候大概已经到了09年。我记得进入学校第一年开始见到了凡客的宣传了。

那个时候凡客开始推他的达人计划,主推它的帆布鞋,所以我们第一次开始尝试凡客上买衣服,当当上买书,淘宝也用,但主要是女朋友会用的多一些。

等到了大学毕业后开始有了收入,我又开始不全在网上买衣服了。我们家楼下的商场虽然生意不好,但是比如海澜之家这样的品牌开始能够进的去了,也敢去买了。

毕竟在小城市里,一个月3000工资,再加上父母的积累,还有一些网上做些兼职的收入能到5000每月,由于没有太大租房的压力,所以相对手头是比较宽裕的。

中档餐饮慢慢成为主流

这是穿衣服的方面,在吃的方面这几年应该是变化和升级最快速的。这个变化有几个显著地特征: 从原来的主要是吃小餐馆路边摊转向到购物中心的餐厅里吃饭。

我记忆里,我读大学高中基本是不太敢去购物中心吃饭的,那个时候我们这个主城市里也没有太多购物中心,其实只有一个核心商圈以及传统百货购物中心,那个时候也只有一层是餐饮,可以选择的范围非常少。

但是最近几年改变非常明显,我们城市一年之内增加了两个购物中心,万达广场也开起来了。这些购物中心的变化更大,我的印象里过去的购物中心真的就是去购物的,里面基本都是卖衣服、卖珠宝首饰这些实物类产品占据主流。

但是这些新开的购物中心,餐饮占据一大半,只有非常少的卖服装,还有很多体验式消费空间比如儿童理发、SPA馆等,大多都是需要去到店体验消费类型的。

餐饮的品牌也是不断在升级。过去,基本都是地方自创品牌居多,但是后来有一个老板跟我说,自己做的品牌在这个地方用户不买账,所以他们开始通过加盟模式,把很多知名的餐饮品牌引进来,尤其是这几年西餐厅开始超过中餐厅,自助餐厅开始大规模兴起,生意越来越好。

我记得三四年前,那个时候,我们城市里是没有什么像样的快餐厅,比如我们本土的华莱士汉堡居多,但是这几年普遍变成了麦当劳、肯德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本地人并不是把麦当劳和肯德基当做快餐来消费的,我们是当做一种时髦的奖励式消费来消费的。

可能在北上广非常常见的必胜客在我们这个城市就是非常顶级大品牌了,我们虽然不会每天都能够去消费,但是由于整个城市只有必胜客这一个类似品牌,所以必胜客生意依然好到几乎天天排队。

所以,可能一二线城市已经不怎么消费的没落的快餐品牌来我们这样的城市,却还有非常大的机会,这也可以理解成消费升级吧。 

咖啡厅这种业态开始逐渐出现,并且向高端品牌延伸。虽然我们城市并没有星巴克这样的大品牌,但是类似咖啡陪你这样的品牌已经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我有一件事印象非常深刻,如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大家都只是文质彬彬的小声说来一杯咖啡。但是在我们这个城市,我每次去咖啡厅,都会看到一个人带着一群人走进咖啡厅,直接说,把上面的咖啡各来一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说明三四线城市正在把咖啡这种类型产品当做炫耀消费产品,所以去喝咖啡的时候,大家可能喝的已经不是咖啡了,喝的是寂寞。

除此之外,奶茶铺子也在升级和变化。那个时候奶茶铺以档口为主,基本都是外带店,但是现在这些城市这样的业态也开始注重体验了,会把空间装修的更好看,能够让用户留下来聊天,这些都是显著地变化。

而我也把消费的预算从原来的人均消费50元标准提升到100元左右了,中档次餐饮慢慢已经成为了主流。 

感受变化更大的恐怕是在里面做生意的小伙伴会更明显,我一个朋友以前主要靠代理衣服品牌起家的,但是这几年服装基本都不行了,所以他也及时地从服装这个行当转到了餐饮,加盟了若干个西餐品牌。

据他自己计算,去年三家餐饮给他带了超过300万的利润,这是他自己感触特别深的,虽然说房租、人力在上涨,但是并不像北上广涨的这么厉害,基本上现在只要在合适的位置加盟一个知名品牌,赚钱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与此对应的是,过去我们经常说的小馆子(小餐厅)越来越少了,以前经常能看到的露天烧烤越来越少了,都被慢慢集中到一天特色的美食街里面了,在其他地方不太多了。

我记得大概在三四年前其实还有很多流动的卖烧烤餐车,那几乎是我们小时候回忆起来关于美食的全部记忆了,而现在确实是越来越少看到了,这当然背后也可能跟背后的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关系,以及食品安全部门加强了管理也都有关系。

说完了衣食这两个方面,我们其实还有一块比较大的花销,那就是小孩的消费。自从有了小孩之后,就发现婴童方面的消费大大提升。

比如最明显的奶粉这个方面,我们基本不太买本土品牌的奶粉了,吃的大概都是澳洲奶粉为主,即使是去超市,也只买进口奶粉。

说到超市了,我这里就顺便说两句,我们现在大部分买东西都是在楼下的24小时便利店了,说是便利店,其实要比便利店要大一点,但是比原来超市要小,基本的生活产品都是有的。 除了奶粉,还有就是小孩的衣服。

我记得我小时候基本都是穿哥哥不穿的衣服,但是我自己有了小孩之后,我们都是穿品牌的,我们其实不知道怎么牌子大,我们也只是偶尔在网上买。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市中心的婴童一站式购物超市买的,里面的服装也都有品牌,这在三年前是不敢想象的,那个时候都没想到我们喝奶粉会主要买国外奶粉。 

小城市有更多消费升级的机会

最后说说行。买车现在是小城人的标配,这两年我感触非常的明显,以前我们的主城区是从来不堵车的,但是现在开始堵车了。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出行还是公交为主,毕竟跑完全城半个小时都不用,而你们在大城市的滴滴打车,我们这里基本没有。

总结一下我们小城的消费生活的特征,看是否满足大家对消费升级的定义:

1、我们在吃方面全面品牌化,去外面吃饭不再只是逢年过节的选择,而是随时随地的选择。

我们现在也会去看大众点评,也会去看是不是知名品牌,如果是知名品牌,心理感觉上会更信任,尤其是咖啡这样的消费业态开始出现,这在以前是不可以想象的。

2、穿衣服要么在淘宝买,要么就去比较大一点的线下店。比如我现在基本只穿海澜之家这个级别风格的,毕竟还是希望能被大家瞧得起点。

3、有一个5岁的小孩,有一部10多万的车,房子是刚买的,付了首付,平均每个月要跟小孩妈妈出去吃四次左右的饭。

在家做饭的时候开始变少,大概三四年前基本上都是在家做饭,这个习惯慢慢变了,每个月都会去吃一次必胜客,晚上没事也会溜达到街上咖啡厅买一杯咖啡。

4、购物上去市中心大润发越来越少,基本上除了买奶粉会去大润发和沃尔玛,其他日常产品的消费都在楼下的便利店为主。

其他消费就是看电影,唱歌,除了这之外,精神方向消费比较少,这也是我觉得在我们这个城市还有的机会,就是周末能够去的空间和地方太少。

总之,我们的消费确实是感觉在升级的,你们说的消费升级在我们这样的城市会有更多机会,毕竟我们拥有更多时间,以及理论上更没有压力的支配收入,不像你们周六周日都还有可能在加班。

■本文来自新消费内参,作者:小城青年小Z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