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打破业务边界的商业逻辑到底多强大?

产品逻辑

1111

@变革家(Reformer),专注创业项目拆解,帮股权投资者把好第一关!平台方、领投方、项目方各有动机,经常让股权投资者成为“接盘侠”。@变革家 让您更全面考虑问题和尽可能的规避风险!2016年2月1日起,变革家启动“项目分析众包”,和更多专业人士一起为您提供更多元更专业项目投资视角,让您 “不纠结”的决策!优质服务需要您的鼎力支持!包养请点击链接:https://jinshuju.net/f/SUptzA

Uber刚刚推出了一款名叫“Uber叫车插件”的新插件,未来,任何应用几分钟可变身叫车软件。这意味着,过去以app形态出现的Uber,跨过城池和山河,把自己的边界彻底打破,从有形升级为有形(app形态)+无形(无处不在的插件)。

超越app的边界

10年前,《连线》杂志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web已死,因特网永生》。 那篇文章说,已有20年寿命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逐渐让位于更简单且时髦的服务——例如app。这些服务更关注的不是搜索,而是获取。“我们正在逐渐抛弃开放而自由Web,寻找更加简单、时髦、用起来更舒服的服务。”

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覆盖范围最广的移动应用Uber,或许正在颠覆《连线》的这一预测。虽然,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重要载体,但也是牢笼,移动服务的边界受困于app之内。但是,借助“Uber叫车插件”,Uber要超越app。

开发者们在几分钟内就能将“Uber叫车插件“嵌入到他们的APP中去,而且,通过技术优化,“Uber叫车插件”即使在带宽和GPS覆盖有限的区域也能顺利运行。所以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能通过这个插件得到同样可靠的Uber服务。当用户使用这一插件时,他们可以看到并使用Uber的全部功能,包括人民Uber(People’s Uber)、优选轿车(UberX)、高级轿车(UberBLACK)等等,也可以看到车辆的预计到达时间,和预计行程时间等等,同时支持所有现有的支付方式。从插件中产生的行程请求可以通过API进行追踪,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有了这款软件,Uber可以完美地嵌入任何APP。

那么,什么样的移动应用能超越app的边界呢?三个条件,第一,大众需要的基础服务,第二,简单服务。第三,该服务属于工具性服务而非目的性服务。

在中国,支付宝是超越app边界的案例,现在,支付宝在移动端的服务不仅仅局限于支付宝app,还嵌入了数以万计的移动app中,只要这个app有付费环节存在,比如阿里系的淘宝、微博,以及非阿里系的国航app等,借助这种开放能力,支付宝变得无处不在。而支付宝之所以能超越app,就是因为支付本身是一种非常基础的移动应用,适用的业务场景足够多,用户基数足够庞大。

Uber同样如此,衣食住行,出行服务几乎人人需要,根据Uber的数据,仅仅人民Uber+(UberPOOL)的拼车服务,在中国每月完成的订单量已经超过2000万,已经算得上一个高频应用。

第二,简单标准的高适配性服务。所谓复杂服务,比如在线做一套高考测试题,上一堂在线雅思考试,这种服务高度依赖于自身平台,适配性差,无法超越app而生,而Uber、支付宝都是可以标准化的高适配服务。

第三,工具性服务,非目的性服务。比如,我打着Uber去星巴克喝杯咖啡、去国家大剧院看歌剧,我用支付宝买张机票,买杯可乐,那么在这些消费行为中,喝咖啡、看歌剧,机票、可乐都是目的消费,而支付和出行则是工具性消费,相对于个性化高、适配性差的目的性消费,这些工具在很多业务场景中都必不可少。

其实,目前在Uber的产品矩阵中,也有一些偏向目的性的消费,比如,UberRush 通过自行车来做同城快递的服务。用户只需要用 Uber 应用招来快递员,然后填入目的地地址,就能把货物快速送达。 而在纽约推出的 UberEats 和加州推出的 UberFresh 这两类送餐服务,则显示出了 Uber希望运送的不只是人。这种“个性化”的Uber服务,也可以通过无缝嵌入其他app中,变得更为容易。因为,它们多属基础服务。

变得无处不在之后,Uber也变得越来越隐身,所谓,最好的服务其实是看不见的服务,也就是流程越简单,消费体验越好,相比竞争对手,Uber减去了用户确认环节自动支付,Uber不提供预约而是一键叫车。未来作为其他应用插件存在的Uber,其流程将会更加简化,比如,当你想去星巴克喝咖啡时,过去你必须先在Uber上叫车,然后再星巴克下单,未来,这两个流程可以合二为一,当你在星巴克下单时,嵌入其中的Uber插件,就可自动匹配出行服务。

其实,这一服务早已在美国实现,早在2014年8月20日,Uber在美国宣布向所有开发者开放平台。包括联合航空、微软、Trip Advisor、Open Table等在内的众多企业,都已在其App中嵌入了Uber,用户可以不用打开Uber App就完成叫车服务。比如,在微软的Outlook日历上,也可以直接呼叫Uber服务等等。

未来,这款插件能否再造Uber?完全有可能,支付宝原本基于阿里系的电商平台而生,现在,阿里电商平台之外的支付服务,早已过半,这意味着,依靠“无处不在的服务”,早就再造了一个新的支付宝。

因此,永生的不是web,不是因特网,也不是app,永生的只有服务。

无处不在的Uber

在比特世界,Uber借助插件,可以变得无处不在。而在原子世界,从产品线、覆盖区域、用户量上,Uber也变得无处不在。

在中国,人民Uber+(UberPOOL)的拼车服务每月完成订单量已经超过2000万,而且拼车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产品,这让Uber首席产品官杰夫·霍顿相当得意:“我们很高兴看到,大概在50%以上的场景下,人们愿意选择拼车。中国市场的一个极端体现是增长速度超快”。

其中一些创新,并不在美国总部,而是在中国、澳大利等地最先推出。比如,去年9月,Uber顺风车最早在成都推出,随后,该产品的覆盖区域逐渐扩大到中国、美国、印度等地区。此外,Uber正向全球推进UberHOP(点对点多人拼车服务)、UberEATS(送餐)、UberRUSH(快递)等多项出行领域的服务。

那么Uber的业务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霍顿说,Uber不光载人,也可以在全世界载物,原子包括人,也包括东西、事物,以及当地需要取货的快递等等,一切需要移动的原子,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时间归还于人们。

在覆盖区域上,Uber同样无处不在,截至目前,Uber已经在7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城市提供出行服务。对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考量其全球化是否成功的标志,其实就一个,能否同时在全球最大的中国和美国市场,占领不可忽视的市场份额。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判断,Uber的初步全球化实现于2013年,也就是说,仅仅成立四年后,Uber就变成了全球化的公司。

2009年,Uber诞生于美国,2012年,以伦敦为第一站进入欧洲,2013年,则陆续进入了亚洲地区的新加坡、韩国和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

在中国,成都和广州相继成为Uber全球订单量最大的城市,而中国也是Uber最重视的市场。这里的竞争同样全球最惨烈,Uber必须与强敌滴滴竞争,Uber创始人、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 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业绩排名前30的城市每年为Uber带来10亿美元以上利润,其中一大部分用于在中国市场扩张。

微软谷歌脸书都因为政策或者市场原因,败走中国,为什么Uber几乎是唯一的例外?原因有两个,第一,出行服务的消费共性,在全球都很相似:方便、廉价、快速;第二,本地化战略。

与很多美国互联网公司把中国当作分支机构不一样,Uber中国是独立的公司,员工也来源于本地化人才,员工有很大的决策权,基于当地市场,Uber推出了不同的产品,比如上海的一键叫黄包车,杭州的一键叫摇橹船,都是本地化产品。当然,这些产品更多的是市场营销行为。

更为本地化的策略是补贴,由于竞争惨烈,补贴换用户几乎是中国2C互联网公司的共识,但是传统的美国互联网公司入华后,通常对补贴相当忌惮,因为这并非他们擅长的玩法。

Uber却是个例外,从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Uber的低价策略一直未改变。“我们先考虑产品和用户,然后再来考虑资金和投入”。霍顿的底气在于,尽管Uber在中国需要烧钱,但是在全球其他国家已经获得了高达10亿美元的利润。“Uber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盈利,仅Uber全球排名前30名的城市每年就已盈利超过10亿美元,并且利润随着业务每年翻倍增长。”卡兰尼克说。而全球化,也帮助Uber成为了全球未上市互联网公司中,估值最高的公司。

去年,Uber在中国补贴了15亿美元,而卡兰尼克似乎尚未考虑中国何时将扭亏为盈,但他似乎享受这一过程,“每天会听人说100次这样的话’Travis,没有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在中国)成功过。我不知道你是否应该来中国’。而作为一名企业家,你总要扭转乾坤,我们所做的就是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就是朝着目标前进。”

这就是Uber,无处不在的Uber,这意味着它有更多朋友,它让用户更便捷的去喝咖啡、看歌剧、吃外卖、约会等等,也意味着它有更多敌人,“如果你成为颠覆者,就会有很多人将弓箭瞄准你。”卡拉尼克说。

怎样获得“让人尖叫”的众筹项目投资建议?

(1)扫描并关注变革家公众号:biangejia 。

(2)通过百度搜索关键词:“项目名称(空格)变革家”。

(3)加入会员/VIP,包养变革家。多位专家多个角度真诚直言,让您决策“不纠结”!点击获取:https://jinshuju.net/f/SUptzA

biangejialogo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