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要和小黄车“联姻”了?这桩“婚事”如何?

全部
最近刚从社交梦里爬出来的支付宝,似乎真的醒了。虽然在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领域,进入的时间上也慢了半拍反应,但就这次的合作形式来看,支付宝显然是抓准了最实际的切入点,凭借自身最大的信用数据优势,一举杀入白热化的战场。

上周六,不出意外的在支付宝上收到了一条推送,内容就是早前在个人朋友圈就已经宣传开来的支付宝和小黄车ofo在一起的消息。

这次双方的联手就是基于芝麻信用展开的免押金用车合作,当时看到这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支付宝确实是回到现实了。

最近刚从社交梦里爬出来的支付宝,似乎真的醒了。虽然在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领域,进入的时间上也慢了半拍反应,但就这次的合作形式来看,支付宝显然是抓准了最实际的切入点,凭借自身最大的信用数据优势,一举杀入白热化的战场,而在这举动背后,支付宝的目的显然不仅仅只是想搞点小事情,可能还有些更深层的小心思。

1、以信用为核心,在共享单车领域发起的一场追逐战

目前的共享单车市场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厮杀阶段,各品牌之间的差距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层,随着使用量不断的扩散普及,整个市场都碰到了几点相同的问题,用车者年龄小导致的事故问题,车辆被故意人为私藏、损坏的问题等等,其中比较严重的,不容易通过制度来有效控制的就是因为个人信用所引发的一些列恶劣行为。

整个市场对于个人信用数据的储备无疑使匮乏的,这点毋庸置疑,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已经拥有着国内屈指可数的大信用数据的支付宝,以后来者的身位极快速的切入进来,也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不仅如此,因为有着如此大的特点,与支付宝合作的单车品牌只会越来越多,形成以支付宝为底层信用平台的聚拢效应,并以此来发动一场追逐战。

2、免押金模式下的互利双赢

正如上面提及到的,由于共享单车市场缺乏良好的信用数据作为支撑,每个品牌只能通过收取押金来试图达到一些约束的想法。

可是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自然的门槛,从单个用户角度来说,不可能每使用一个品牌的单车,就有交一份押金的习惯和意愿(除非钱多任性,就是喜欢享受随手换车的便捷感),这就无形中限制了其他晚些进入市场的单车品牌的发展,即便能有效的展现在用户面前,但很大可能性,会因为同等的场景下已经有了另一辆先行使用、付费过的品牌车,而白白损失了真正触达并激活用户的机会。

于品牌单车而言,这回借助了支付宝推出的芝麻信用免押金一招,就相当于直接抹去了这样的极为被动的劣势,以芝麻信用为最新的背书,既没有了使用门槛的限制,同时还凭借信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用户起到了人为有意损坏行为的约束。甚至从长期来看,效果更甚现在的押金形式。

对于支付宝而言,不仅趁此又多了一个收集用户数据的领域,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推动了用户对于个人信用的印象加深,继续培养着他们对信用的认知习惯,为正式的信用时代到来提前做好铺垫。

3、既然做不了社交,那就敬业的发挥好一个工具的实力

原本我们使用单车,只会通过两种途径:微信以及各品牌单车对应的APP。

然而在轻应用观念不断蔓延的环境下,个人觉得单车APP厮杀的结果最终可能只会留存一个,也就是其使用频率最高的。

作为另一大主要打开入口的便是微信端(公众号+小程序),考虑到微信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了,再加上现在共享单车的频繁使用,未来只会继续增加微信整体使用的权重。

在社交完全被对方踩在脚下,支付金融方面又在被对方紧随其后的追赶着,这样的窘境下,支付宝无疑就处在了被动局面,相当的劣势,如果共享单车再不发力,两者间的差距很可能会被越拉越大。

所幸支付宝找到了切入点,通过自身平台所积累的信用数据王牌——芝麻信用,吸引单车品牌入驻,就干脆以一个工具的形态成为用户使用单车的新入口。而且相对于微信,打开入口更直接,就只需要一个扫一扫就可以完成使用,用最便捷的方式解决了用户的时间成本,对增加中小品牌单车的使用率、提升支付宝自身活跃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儿。

4、集合多品牌的群体优势,和市场第一成分庭抗礼之势

从最近艾瑞咨询发布的一份《2017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摩拜在共享单车领域呈现一骑绝尘的势头,光高达61%的使用率就领先第二名ofo10个百分点,周活跃用户量更是ofo的2.1倍之多,从现有的数据来看,似乎摩拜已经脱颖而出,领先所有品牌单车一个身位不止。

可以想见,在各品牌单车投放量远小于摩拜,以及仍然有押金这种刚性要求的情况下,无疑会被摩拜拉的越来越远。而如今有了支付宝带着芝麻信用免押金的闯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样的局面,在白热化的市场局势下,大有一番将以ofo为首的一众单车品牌聚拢,来实现和摩拜形成分庭抗礼的意思。

从当前国内越发重视“个人信用价值”的大环境下,在可预期的未来几年里,支付宝所具备的个人信用数据优势,很可能会成为在各类细分领域发展的重要发力点,而现在与共享单车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

■本文来自亿欧网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